close

如何走出制約

1號人

你是誰?你如何介紹你自己?

    我們一般介紹自己,大都會說,我幾歲、在哪裡工作、薪資多少、有房有車有多少存款、在哪裡畢業、結婚否、有沒有孩子等等,如果說認識自己是往內走,那麼這些介紹自己的方式都不算是認識自己,他只能算是假性的自己。

那什麼是認識自己呢?我從小到大,我的父母跟我的老師,從來都沒有教過我如何往內去認識自己,我所聽到的是誰的女兒很會讀書,誰的女兒一個月可以給父母多少錢,誰的兒子當醫生,一個月可以賺多少錢,我們所聽到的都是比較,所以自然而然,我們就透過比較來認識自己,但是認識自己是往內走,認識自己無法透過外在的比較來了解自己 。

    了解自己很重要,在生命中,你就如同大海中一艘船,如果你不認識你自己,那你就不知道你這艘船要開往何處?1號人往往在缺乏自信,缺乏自我價值的情況下,在比較和競爭中迷失自己

    東西方的學習不同,「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第一句就把學習的目的說出來,學習在開發你本有的智慧,學習在成聖成賢,跟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缺乏自信跟缺乏自我價值感是在迷失自性下才會產生的,它是虛幻的,進入虛幻,你不可能得到真實的東西,但是,當你走在正確的學習方向上,你自然而然就擁有自信和自我價值感,因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是你本有的,你不曾失去。

那麼,要如何恢復呢? 中國先祖在「大學」中告訴我們學習的次第,「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定、靜、安、慮、得,這個「止」是指念頭,你的念頭要定在正確的方向上,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致知,是真知,要達到真知就要守規矩,管好自己的慾望和念頭,你的念頭要跟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相應,然後自信和自我價值感就會慢慢恢復了,因為你從來就不曾失去他們。

 

2號人

    奧修師父說:我們不可能是依賴的和不依賴的,而是互相依賴的。就如同你需要樹木,而樹木也需要你。

    2號人的制約來自小時候跟人的連結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空虛感,長大後,他們須依賴關係來填補內在的空虛感,但是,關係如果一開始建立在需要別人或使用別人上,這種方式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

    2號人要學習回歸自己並了解別人是無法填補內在的空虛感,所以2號人要學習跟整個存在做朋友,星星、月亮、樹木、河流可以是你的朋友,耶穌、阿彌陀佛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你並不孤單,只要你願意敞開,這些都能流入你的心裡,帶給你豐富和滋養。

     我記得奧修師父曾說,讓風穿透你而非經過你,當你被風穿透,你跟風的關係就不再一樣了,你跟風成為一體的,你跟風成了朋友。

    存在是你豐盛的源頭,當你擁有這些豐盛,你的關係就不再是依賴的,而是分享的。

 

3號人

    我想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當貝多芬透過樂曲來表達他的感受時,你們覺得他內在感受到什麼?和梵谷透過繪畫來表達他對生命的洞見時,他的內在感受到什麼?中國詩人杜甫用詩詞來表達社會現況時,他內在感受到什麼?是什麼動力讓這些人透過他們的天賦,展現他們的生命力?是表達和展現自己洞見的慾望。

當表達來自你內在的源頭,它將帶來喜悅與滋養;但當表達比較在乎別人的眼光,顧慮外表看起來是好的,這個表達就會帶來疲累;還有,為了取悅別人而忘了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也是表達障礙之一。

    學習與內在源頭連結是破除表達障礙的方法之一。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這些智慧的言語全部由他內在源頭流出,而非他學習來的,我們內在有無量智慧與才能等待我們去發掘。

   另外,您所表達的內容,你必須負因果責任,雖然世間有言論自由,但陰間沒有,善惡的標準可以參考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及十善業道經。

 

4號人

    安全和保障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事,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它,但4號人太把自己侷限在安全裡而有固著的模式,把其他可能有更好的生活經驗排除在外。

    古今中外的聖哲人都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件事都有前因後果,如果4號人能掌握住因果法則,就能滿足他們安全的需求,而能放鬆下來。請參考「安士全書」8385頁,27種善惡果報及七事不齊。

    4號人的最佳狀態就是處在他們的「在」中,逆境是在消業障,順境是在消福報,了解因果法則後,不論是處在順境或逆境,4號人就能安然地處在他們的「在」中,而不把難題當作難題看。

 

5號人

    恐懼是一種能量,它的另一邊是活生生,它們是同一個銅板的兩面,所以永遠不要跟另一邊對立,因為他們是同一個能量的不同呈現。

    恐懼是一種自然的生存機制,它帶給身體訊息和能量,看是要選擇逃跑還是反抗。恐懼是否會造成問題,取決於我們對恐懼的態度,如何面對恐懼及如何處在恐懼裡。

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面對恐懼時,我就想「心經」所談的空性,「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我不必有恐懼,因為「無智亦無得」,我兩手空空的來,也將兩手空空的去,我能失去什麼呢?

當我有恐懼時,我看到我內在的慌張和衝動的想做些什麼,但是,當你有了覺知,就能帶來改變。有時候我們並不是恐懼什麼事情而是恐懼恐懼本身。

 

6號人

    我們在孩提時代被教導是非善惡對錯,讓我們有辨別能力並且以此建立行為準則,但是,當我們漸漸長大就要提升意識的高度,把善惡的心提升為平等心,因為每個人的環境因緣不同,所薰染的習氣也會不同,例如一位出口就講髒話的孩童,並非他本性不好而是他父母就是如此,他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而有這樣的習氣。當我們對是非對錯有強烈的執著,我們的意識就被局限在這二分法中,無法有更清晰的意識,但是當我們把善惡之心提升為平等心(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善人惡人皆是我的老師,更何況善惡行為皆因環境和因緣造成的) 當我們把善惡之心提升為平等心,你的心量就能打開,去包容這個孩子並去了解是什麼因素造成他的行為以及你能為他做些什麼。

    在平等心中,你有是非善惡對錯的辨別,但沒有是非對錯善惡的執著。當你的心能夠保持平等,慢慢的,你就能再提升為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 ,以前你看人不是這個討厭就是那個喜歡,但現在你看人會長智慧,因為你知道「如是因,如是果」如果要改「果」就要從「因」地上改。

    所以要把善惡之心提升為平等心再提升為清淨心,6號人就能走出二元對立的限制。

    「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是6號人的格言。

 

7號人

    奧修師父曾說,學習就如同打造鑰匙,你身上可以有好幾把鑰匙,有開工作的鑰匙,有開人際關係的鑰匙,有開幸福家庭的鑰匙等等,但你也可以只有一把萬用匙,它可以打開所有問題的門。這把萬用匙就是智慧,其他鑰匙叫知識。

    你可以只學知識,但它解決問題會有後遺症。那我要如何學才能獲得智慧呢?你要找到好的老師,還要有好的教材,釋迦牟尼佛雖然離我們已經有兩三千年之久,但經典還在,學習的總綱領在「戒、定、慧」三學,戒是守規矩;定是安住你的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學先從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開始,學貴落實,一定要在生活上做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gyana0936407824 的頭像
    agyana0936407824

    鍾適惠園地(分享直覺式塔羅牌,奧修禪卡,生命靈數,奧修靜心的地方)

    agyana0936407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