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奧修禪卡講義

作者:鍾適惠

10512

 

主牌

師父 

敍述:

如果你能在世上找到一位師父,那很好;如果沒有,可以找古人為師,以經典為師父。

師父的功能好似一座橋樑,位於佛與你之間,他用盡一切辦法,讓你走向成佛。你是種子,師文是花朵,師文的功能是誘發這顆種子開發潛能,認識自己的潛力,朝向成佛之道。

成佛的修學次第是「信解行證」。師父常常扮演起信的作用。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才會想要深入了解,而真正的了解能引導我們去落實,從落實中,才能證入佛境界。所以,師父的功能在起信及解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行證要靠個人去落實真修。在行證當中,又會有小悟,這些小悟又更加深了你的信解。信解幫助行證,行證又回過頭來幫助信解,也就是說,在朝向三摩地的過程中,如果能經歷到三托歷的經驗,那麼,你的方向大致上就篤定了,因為經驗會加深你的信心。師父也能觀機,知道門徒的根機並給予適合的學習方法。

牌義:對師父的教誨依教奉行

 

0傻瓜 

敍述: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三個階段,一是斷惡修善,二是染淨不著,三是去妄證真,後後高於前前。

第一階段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可以以「十善業道經」為圭臬,目的在調伏不善習性。十善業道經相似於儒家的禮節,佛家的戒律,戒定慧又是佛家最高的學習指導原則,它是定的前方便,戒定都是手段非目的,最終的目標是開智慧。

第二階段是染淨不著,在斷惡修善中,不著斷惡修善的相,因所有相皆是障礙,所有相皆是虛妄,知識和概念都是證真的障礙,它們屬於所知障,所以,在斷惡修善中,內心不失清淨平等正覺的品質,這就是染淨不著。染是惡,淨是善,善惡的相都不放在心上,只要著相了,你就無法走到第三階段,去妄證真。學習的第三階段是去妄證真,古大德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是「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只要把錯誤的見解放下,自然就能證入真相,傻瓜意謂著帶著信任來生活,信任什麼呢?信任聖賢教誨,信任做善得福,並且能依這些教誨無疑的循理而行。

牌義:信任聖賢的教誨,信任

 

  1. 存在       

敍述:「在」的感覺。「在」首次讓你經驗到你即是整體也是部份。「在」讓你經驗到外在就是你的內在,譬如,當夜晚來臨時,你經驗到你就是夜晚,你經驗到那個一體性,經驗到存在要把它整個豐盛都倒給你。

佛在楞嚴經上,用大海來比喻存在,但我們忘記了大海,而誤認為大海上的一個小水泡是自己,直到有一天,這個小水泡破了,才知道我是大海。

牌義:「在」、大我

 

  1. 內在的聲音   

敍述:

內在的聲音是一種內在的指引,內在的「知」,它來自你存在的核心。當我們的心愈清淨時,這種本能愈能顯發。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

六神通是你與生就俱有的能力,不是外求的,這種能力由清淨心來開啟。

六神通能突破空間維次,大大的打開你的眼界,有助於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牌義:直覺、通靈、內在的知

 

  1. 創造力   

敍述:

在西方,人們認為宇宙萬物是上帝用地水火風所創造出來的;在東方,古大德說,「若人識其心,大地無寸土。」宇宙萬物皆由心意識幻化出來。不僅宇宙萬物是如此,我們的命運亦復如是,所以,來自天界的高靈賽斯說,你創造了你自己的實相;又零極限的作者修藍博士說,你要為你自己的境遇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創造。我們每天透過身口意所造作之善惡,會回饋到自己身上。同理,如果你想創造財富、獲得智慧、身心健康,那麼,依循教理而行,就能獲得。佛在十善業道經裡為我們說明身、口、意的善惡果報。所有的作為不出身口意三種,身指身體的行為,口指言語的行為,意指念頭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有三:

一、不殺身,不可有傷害眾生的行為或念頭。不可故意講話傷害人。

善果為壽長跟健康少病;惡報為壽短及多病。

二、不偷盜,不與取即是偷。在別人沒有同意的情況下,拿取別人的財物就是偷。

善果為遠離貧窮,偷竊是貧窮的因。

三、不邪淫,不與配偶之外之人有性行為。

善果為得貞良配偶;惡報為得不隨意眷屬。

言語的行為有四:

一、妄語,指講謊話欺騙人。果報為,被人誹謗,為他所欺。

二、兩舌,指挑撥是非,鬥亂兩頭,使人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不和。

果報,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三、惡口,講髒話,言語粗俗,發人隱惡。

果報,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四、綺語,講好聽的話欺騙人。

果報,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念頭的行為有三:

一、貪,貪求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我們有這個身體,活在世間需要基本的物質生活,但對於財物要見得思義。果報,心不知足,所求闕絕。

二、瞋,不如自己喜好就生氣。

果報,人求長短,被人惱害。

三、癡,愚癡,沒智慧。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果報,生邪見家、其心諂曲。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財富、智慧、健康長壽皆是人人所愛。財富由財佈施而來,智慧由法佈施而來,健康長壽由無畏佈施而來,這些皆離不開上述身口意的十善。

牌義:作為、溝通

 

  1. 叛逆者   

敍述: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性本善這個善字並非指善良,而是圓滿之意。也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我們每個人的本性皆有佛的智慧、能力,只是被不善的習氣所阻礙。要恢復本性的方法,佛告訴我們要放下執著、分別、妄念,也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其中見思煩惱最粗糙,是下手處。見思煩惱中,見煩惱又比思煩惱易察覺,見煩惱指見解錯誤,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身見,誤以為身體是我,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靈性才是我。但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均以自身的利益為考量,以我為出發點,「我」這個概念一升起,後面就升起了一堆煩惱,名聞利養,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等。身雖不是我,但它有用處,有什麼用處?用它來借假修真。用這個身體來學習放下欲望。不善的習性放的愈多、純善的本性就愈能彰顯。

叛逆者要化解的是習性與本性的衝突。

牌義:探尋真理者

 

  1.    

敍述:

空性是般若智慧,它不是一個概念或知識,而是當我們契入自性時能夠嘗到的經驗——觀照。空是本體,觀照是它起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佛陀一生教學四十九年,前十二年教阿含,八年教方等,是大乘的預備課程,有二十年的基礎後才教般若,般若教了二十二年,約佔佛陀教學四十九年的一半,可說是佛陀教育的核心。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開智慧。般若智慧談空談有,但又說空有是一不是二。因空非真空,它不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而且還能現一切現象;而有也非真有,因一切都是幻有,因無法永恆存在。你所見到的世界均是因緣所生法,因緣俱足時就生,因緣不俱足時就滅了。所以,在生滅中,不能說它空,不能說它有,一切都視因緣是否俱足而定。

愚癡之人,在生滅中追尋;智慧之人,如如不動觀生滅,內心只有清淨平等正覺。

我們要如何回歸空性呢?佛陀說空性的般若智慧是我們與生就俱有的,只因一念無明而失掉,所謂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又粗。我們可以說是在迷中之迷,夢中之夢。一念無明幻化出十法界;妄念加上分別,又幻化出四聖法界,妄念加上分別,再加上執著,又幻化出六道。要如何覺醒呢?圓覺經中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放下執著,六道就不見了,就是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放下分別,四聖法界就不見了,再放下起心動念十法界就不見了,回歸一真法界,在此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就回歸自性了。

空性要借幻有來修練,借假修真,離開有,空無法顯,例如修不執著,如果離開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就沒有地方修練不執著。所以,修行不離人間、不離家庭不離穿衣吃飯。

牌義:不執著、能觀的智慧

 

  1. 愛人       

敍述:

關係是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看見在單獨時無法看見的自己。

關係也是在原生家庭中,你所扮演角色的延伸舞台,它是內在小孩的連續劇,透過投射,一幕一幕的演出。

奧修師父說,透過投射,你才能走出投射,所以關係可以變成是一種協助,協助你在關係中變得覺知,然後,從覺知中變得完整。從欲望的泥沼成長到可以給彼此空間的友誼關係。

牌義:在愛中學習

 

  1. 覺知       

敍述:

佛在華嚴經中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我們被三種煩惱所障礙,以致於本有的智慧無所透出來。第一個是見思煩惱,又稱為執著;第二個是塵沙煩惱,又稱為分別,分別無量無邊就像塵沙一樣;第三個是無明煩惱,又叫妄想,妄想太細膩,我們覺察不到,分別也不容易覺察,執著的相比前二者粗糙,所以佛叫我們先從斷見思煩惱(執著)開始。見思煩惱又分二部分,一個是錯誤的見解(見煩惱);另一個是錯誤的想法(思煩惱)。見煩惱又可細分為五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等。見煩惱(錯誤的見解),誤認為身是我(身見),而跟別人有對立與衝突(邊見)。如果說身體不是我的,那麼身體是什麼?身體是我所有的,那什麼才是我呢?靈性才是我。那個永恒不變的靈性才是我;而每一世會變化身體的不是我,但身體為我所用,但我們常誤認為身體是我,只要這個錯誤的觀念一升起,後面就跟隨著自私自利、七情五欲,貪瞋癡慢等等無邊的煩惱。所以,佛要我們放下身見、邊見。因智慧是本有的,只是被煩惱障住,所以,只要放下一分煩惱,智慧就可以透出一分。當你明白了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要保持覺知,不讓這些錯誤的見解思維障礙你內在本有的智慧。因此,淨空法師為我們開出十六個字的箴言,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癡慢。」

牌義:警覺

 

  1. 勇氣       

敍述:

人一出生就朝向死亡,這是生命的旅程,而生命的目標呢?奧修師父說,如果你夠聰明,你一定會想到生死問題以及如何超越生死。佛經上也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就是如何幫助眾生超越生死。

生死之苦在哪裡?佛說欲界有八種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織盛苦。人處在這些苦難中,如果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誨,就會變的愚癡,愚癡能不造作惡業嗎?造作惡業能不受報應嗎?所以,欲界有六個不同維次空間,分別是天人界、人界、修羅界、畜牲界、餓鬼界及地獄界。其中,以地獄界的眾生最苦。其實,我們人界也可以看到地獄的狀況,在菜市場、屠宰場看到眾生被殺時的恐懼與痛苦就是地獄界的實況。只要我們沒有超越六道,就必定在六道中輪轉生死,苦不堪言。所以,奧修師父設計了113種靜心,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都是為了救度眾生。

在靜心中,就是一種冒險,是一種進入未知的冒險,放掉自我意識的恐懼,敞開來成為脆弱的恐懼……有太多未知和不確定。除非你準備好,一顆水滴才有勇氣跳入大海,在大海中自我消融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因你所執著的都是短暫的假相,身體有一天終將消失,你連身體都不能擁有了,還能執著什麼呢?是誰要來執著呢?相反的,當你不執著時,內在就有空間去嘗到真實的法味。所以,明白道理很重要,道理明白了你就有勇氣去放下假相,然後真實的就能顯發。

牌義:勇氣

 

  1. 單獨       

敍述:

西方哲人尼采說,人的成長有三階段,以駱駝、獅子、小孩為代表。駱駝是比喻一個跟隨者,對駱駝而言,跟隨別人的腳步走是安全的,即使是錯的,也是別人要負責任;獅子代表自我意識者,以自己對真理的了解走自己的路。即使單獨在叢林裡行走也不畏懼;小孩代表拋棄自我意識而融入存在的自在者。單獨這張牌就像獅子一樣,以他自己的洞見之光走自己的路。單獨的獅子在求道過程中,不可離開經典及善知識以免落入剛愎自用之窠臼。

牌義:獨立,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1. 改變        念頭是物質的基礎,轉念就能轉境

敍述:

至今科學家對於宇宙萬有的真相仍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宇宙從哪裡來?萬物從哪裡來?但是早在三千年前的印度,釋迦牟尼佛在禪定中解開了宇宙萬有的真相。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佛家用「法」這個字代表一切人事物的總稱。宇宙萬物是由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個事實被近代量子力學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本粒子、原子中發現了電子,再從電子中發現中子,再從中子中發現微中子……最後發現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物質存在,物質是念頭產生的。世間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物質是念頭累積所產生的幻想。而且物質是隨著念頭轉,念頭好,環境就好,念頭惡,環境就惡,環境跟我們最貼近的就是身體,如果你的身體有貪瞋癡慢癡這五毒,身體就不好,就多病;念頭轉為良善,身體就恢復健康了。由此可知,要拯救地球的災變,我們就有辦法了,怎麼做?由念頭下手。同理,如果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諧,由教育下手,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教什麼呢?普世教育有三類,因果教育、道德教育、倫理教育,尤其是因果教育,人人如果明白了因果報應的利與害,那麼,社會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改變就從自己開始。

牌義:轉念

 

  1. 突破       

敍述:

論語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種穀,有的生了苗而不出穗,有的雖出穗而不結實。這句話是勉勵學人,學習要有成果。

前一張牌是改變,現在來到突破。如果有改變而沒有突破,代表這個改變並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沒見到成果。我們的習性太深太重,要突破習性的樊籬,沒有堅持是改變不了的。以我自己為例,學佛二年半後,才決定要吃素,但常常是一暴十寒,後來,雖有一陣子精進持齋,但最後還是貪嘴或貪方便而吃一二口,這種情況持續反覆到現在。佛說,精進以持戒為第一;老法師也說,持戒沒有五年十年就看不到效果。

所以,改變需要堅持下去,累積次數與信心,然後才能達到突破。

牌義:破除習性的樊籬

 

  1. 新的洞見       

敍述:

智慧是我們辛苦透過生活經驗而獲得的。所以,有時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烈的。因為有苦,想離苦得樂,才興起學習的欲望。孔子曰:生之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適惠是屬於困而學之者。

學習一定要學聖人的經典,你才不會走冤枉路。弟子規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聖人的經典,承載著真理,是你能依靠的洞見。

圖片上的人物,從爬行到站立,到飛翔,象徵著學習的階段。爬行代表紮根,就像蓋大樓一樣,沒有打地基,大樓就不會穩固。同理,學習沒有紮根,就難有成果。佛在經上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也。小乘經典大都屬因果、人倫教育。所以,學習要先紮三個根,「弟子規」是人倫教育,「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十善業道經」是大小乘的基礎教育。這三種書,不是拿來背或念的,是要把它們的教義落實在生活上。然後,從落實中,你將有新的洞見,(以站立者為代表),在落實中,你能嘗到法味(以飛翔者為代表)。

牌義:更高的觀點,從生活經驗中學習而來的智慧

 

  1. 蛻變       

敍述:

靜心的精髓在發展觀照,在發展真正的看。當你能夠真正的看,問題將會被融解,問題不是被解決,而是被融解。

奧修師父教我們蛻變的三個要點:一、不要抗拒你不喜歡的;二、知道那個相反的事物並不是相反的事物,而是互補的東西,它們無可避免地必須結合在一起,所以保持沒有選擇,例如,有生一定有死,有愛一定有恨,它們一定相對存在;三、成為觀照者。成為觀照者,你就能吸收兩者而超越,如果認同,就無法吸收兩者。例如,有愛一定有恨,當你不選擇,這兩股能量就蛻變成慈悲。

佛教我們放下三種煩惱,執著、分別與妄念。執著幻化出三界六道;分別幻化出四聖法界;妄念幻化出十法界。把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清醒了。所以蛻變之路不在外在,就在你的念頭。凡夫把菩提轉成煩惱,聖人把煩惱轉成菩提。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問題就在你能不能轉念。

牌義:轉念頭

 

  1. 整合 

敍述: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性本善這個善字,不只指善良,而是圓滿具足之義,也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眾生本來是佛」,後來是因為我們在六道中輪轉沾染了不善習氣而把本性蓋住了。只要把不善習氣放下,本性本善就能顯現,本善是本有的,只是被污染而不起作用。如何放下不善習性呢?老法師給我們開出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癡慢。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五欲指財色名食睡。或許有人會質疑,沒有七情五欲,就不是人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對七情五欲愈執著的人愈苦,靈性也愈墮落;反之,則愈少苦,靈性也愈提升。

放不下善習性,跟本性就愈整合,智慧、德能相好就愈能顯發,整合從身、口、意下手。

牌義:放下習性,回歸本性的過程;內在的「一」

  1. 制約       

敍述:

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的,但染汚之後,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身。我們的佛性被習性掩蓋而透不出來。習性就是制約,一條好似無形的鎖鏈,不易被察覺。如果沒有依靠聖賢的教誨,我們很難認出它們,更別說要走出制約模式。所以,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的目標是學會「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制約,放下執著、分別、妄念。有執著,你就離不開六道輪迴,有分別,離不開四聖法界,有妄念,離不開十法界,執著又稱為見思煩惱,煩惱無量無邊,佛為了教化方便,粗分為五類,見煩惱有五類;思煩惱也有五類。見煩惱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以小乘果位來說分四果四向。

身見破除了,就證得小乘初果位,你就恢復天眼通、天耳通的能力;證得小乘二果位,你就恢復了他心通與宿命通的能力;證得小乘三果位,你就恢復神足通的能力;證得小乘四果位,你就恢復漏盡通的能力。所以,六神通是你本有的能力,你的制約放下的愈多,你的能力就恢復的愈多。

牌義:放下執著

 

  1. 雷電

敍述:

每個人都遵循著一套安全的生存模式在過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有一天,你想到生死輪回的問題時,這套安全系統就會受到打擾。如果死亡是確定的,那麼生命的目標是什麼?房子、車子以及銀行存款如果不能滿足這個目標,那麼這套價值系統就不再是你安全的避難所。或許這個覺知,會形成內在的地震,震垮,會形成內在的地震,震垮你的安全系統,但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身體會死,但靈性不會死;身體是假的,但靈性是真的。這一生,生命的目標是利用身體來提升靈性的高度。而欲望愈重,靈性就愈墮落;反之,靈性就愈提升。為自己是在害自己,為別人才是在利益自己。生命的意義在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牌義:清理舊有的模式,從受苦中覺醒

 

  1. 寧靜       

敍述:

自性或稱為涅槃、三摩地等,這些境界並非死寂的,它含有常、樂、我、淨的特質。常指永恒不變,樂指喜樂,我指主宰,淨就是這張牌的指的寧靜。它不是你平常經驗到的寧靜,它是自性裡那最終的。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證果時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在前一張牌裡說到,身體是假的,靈性才是真的;身體有死亡,靈性沒有死亡。如何知道呢?這需透過你的經驗,你才能了解。或許有一天一個神聖的片刻會來到你身上,你將品嘗到什麼是成佛的滋味,之後,你就能了解為什麼自古以來,很多英雄豪傑都走在這條成佛的道路上。這個神聖片刻奧修師父稱它為三托歷,它是短暫的品嘗到成佛的滋味,但它不是三摩地。

牌義:寧靜

 

  1. 前世       

敍述:

佛經裡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受自己造作的因果業力的牽引下,在六道中輪轉生死。或許你會好奇,你前世的身世,但這不是要點,要點是,你如何清醒過來而不再受輪迴之苦。或許有人會質疑是否有前世。在佛經裡有提到,我們八識中的阿賴耶識裡儲存了你前世的所有記憶,只要你恢復神通就有能力讀取這些訊息。在佛經的記載中,證阿羅漢果位的人,他的宿命通可知前五百世之事。

佛法是科學,佛法有圓滿的理論、有步驟、方法,還有你可以證得的境界,佛法講求實證。所以,奧修師父說,我不打算說服你輪迴之有無,但我可以告訴你方法,透過方法,你將透過你自己的經驗來告訴你自己答案。

牌義:前世

 

  1. 天真

敍述:

我門徒的名字叫Agyana,意思是天真,但當我寫到這張牌時,腦袋卻是空白的。我參閱「生命的遊戲」及「奧修禪卡」這兩本書中對天真的解釋,我發現天真這張牌的意思超出文字,它屬於經驗。所以,奧修師父才一直強調要放掉知識,知識必需成為你的經驗,你才能獲得真實利益。於是,我必須要回顧這將近二十年來學習的經驗中,有哪些是屬於天真?記得有一次參加「Born again」再次出生的團體,我經驗到自己好美!這種美感無關乎外在的美醜,而是內在對自己全然接受。它是一種存在性的經驗。天真是一種信任與敝開來的冒險,因為誰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所以,你習慣封閉自己,至少封閉自己是安全的,但你也同時錯失了某些經驗。

牌義:信任與敞開來的冒險

 

  1. 超越幻象       

敍述:近三十年來,量子力學家從原子中發現電子,再從電子中發現中子,再從中子中發現微中子……最後他們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意念波動的現象,物質是意念累積所產生出來的幻相。但念頭怎麼來的,科學家至今尚未發現。但佛經裡有答案,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宇宙萬物以及自己,是你的一念無明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的呢?佛又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已經被近代科學家發現,「三細」指意念(波動)、訊息、物質。但意念(波動)怎麼來的,科學家至今還未知。波動由一念無明來的。在(菩薩處胎經)裡,世尊與彌勒菩薩有一段對話,佛問彌勒菩薩,凡夫心裡起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個細念?細念中有幾識?有幾相?念指自然現象,科學家稱為意念(波動),識,指精神現象,科學家稱為訊息,相,指物質現象,科學家稱為物質。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形指物質現象;識指精神現象。每一個念頭裡都有精神現象及物質現象。

在舊式的電影放映機,它是每一秒鐘跑24張幻燈片,投射在螢幕上,它就能騙過你的眼睛,更別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而世界就是這些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高速糾纏在一起所產生的現象。如果沒有佛為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有能力知道。了解這些道理對我們的幫助是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在這虛幻的世界裡,還做那些損人利己的事就太不智了。生命的意義在利益別人,幫助別人覺悟,而幫助別人覺悟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能聽聞到正法。

牌義:人生如戲

 

  1. 完成

敍述:

圖象中,第三眼象徵著了解與正確知見。這張牌被設計在主牌的最後一張,且定義為完成,意謂著當我們對真相有真實的了解後,會把它落實在生活上。知識與智慧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把聖賢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上而獲得真實的利益。

中國的傳統文化,聖賢的教誨不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範疇,連中國最大一部百科全書,四庫全書都不能超出其外。

人與人的關係不出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做人的基本原則也不出五常、四維、八德。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常指不變,做人不可變的原則;四維指禮、義、廉、恥;八德指孝、悌、忠、信、仁、愛、和、平。

孔子的傳法弟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說:「參也魯」,參是曾子的名,魯是遲頓。但曾子以吾日三省吾身,終至聖人的地位。弟子規曰:聖與賢,可馴致。聖人與賢人都是學習來的,只要我們落實善法,精進不懈。又論語曰:子路有聞,未至能行,唯恐有聞。子路落實善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牌義:了解、落實、一個循環的完成

 

副牌

 

火之王---創造者 

敍述:

來自天界的高靈,賽斯說,你創造了你的實相,如果你對你自己的現況不滿意,那麼你就要檢查你的意念,並將它朝向真善美的方向。佛也在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今世不論順境、逆境都是你自己的創造。

人活在世間,所追求的東西無外乎智慧、財富、健康、工作、家庭圓滿。如果你了解道理,你就可以循理來擁有它們。智慧來自於法佈施,例如,為人演說正法或流通善書;財富來自於救濟貧人、供養三寶及財布施;健康來自於布施醫藥給貧苦之人或為人排解苦惱、困難。你平日所作的點點滴滴,包括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思想的行為,都在創造你自己的命運。

另外,如果行善而不求回報,你所得到的回報將是無限的,而且更能享受那純粹的創造力。

牌義:潛能開發,身口意的作為

 

火之后---分享 

敍述:

奧修師父說,你給得越多,你就擁有越多;你給的越少,你就擁有越少。如果你根本不給予,你就什麼東西都沒有。這是因果法則。有沒有經典的依據呢?有!佛在「大寶積經」中的入胎會裡提到,為什麼有人出生在豪門家,有人出生在貧賤家,這些都不是偶然發生的。當投胎者的中陰身見到有緣的父母時,如果投胎者福報厚,父母福報薄時,則不入胎,反之亦然。唯有在投胎者與父母的福報相等時才會入胎。所以,你會出生在豪門家或貧賤家完全由你的福報厚薄來決定,一點都怨不得人。給予會讓你越富有,付出會讓你越有能力。大陸胡小林居士有一天帶著幾萬元的人民幣去探望他公司中一位罹癌的員工,當他步出醫院時,他流著淚,望著天空,他說,他從來都不知道付出是這麼一件讓人感到幸福的事。他是公司的老板,以前對待員工苛刻,也為了搶訂單,攻擊同業,把自己搞成嚴重焦慮症及癌症。後來,是聽到老法師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才恍然大悟。原來財富不是爭奪來的。然後,他開始學「弟子規」,也帶領員工一起學習,現在,不但管理時間減少,也因對員工及客戶的付出,現在每年的營業額都超出自己的想像。目前,他是中國大陸落實中國傳統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實證企業之一。

牌義:給予、付出

 

火之騎士---強烈  如果你的找尋夠強烈,你會消失,只有找尋在,而你不在

敍述:

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稱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樂什麼呢?「貧」沒有什麼好樂的,顏回是樂「道」。顏回樂在孔子所傳的法味中。這也是古大德常說的:「世味那有法味濃」。顏回所嘗到的法味,讓他即使過一簞食、一瓢飲的生活也樂在其中。奧修師父也說,如果你的找尋夠強烈,你會消失,只有找尋在,而你不在。另外,十善業道經裡,佛教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個方法讓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善法上。

論語曰:子路有聞,未至能行,唯恐有聞。子路聽聞到一善法,在未落實之前,很怕再聽聞另一善法,而無法並行。子路實踐善法的強烈,很值得我們學習。

牌義:專注、實踐

 

火之小兵---遊戲的心情  喜悅是你本有的,你需要的就是往內看

敍述:

「能量醫療」這本書的作者,唐娜,伊頓,是我看過把七個脈輪解釋得最詳盡的作者。她說,她每次在幫人閱讀第二脈輪(臍輪)時,不管這個個案以前遭遇到多麼悲慘的經驗,人的第二輪,那個純粹喜悅的能量都不曾被污染過。第二輪(臍輪),是情感的中心,蘊含著喜悅與創造力的能量。我的童年過的並不順遂,喜悅是早已遺望的滋味。但現在我想重拾它。記得以前上神秘玫瑰靜心時,發現內在有很多喜悅。現在當我往內看時,常可連結這股能量。喜悅不需依賴外在的刺激,喜悅是你本有的,你需要的就是往內看。

牌義:不要把事情看的太嚴肅

 

水之王---治療  當你準備好放下自己的執著、並願意傾聽真理時,治療就已經開始了

敍述:

你是你自己的治療師,其他的治療師只是一個協助,當你準備好放下自己的執著、見解,願意敞開接受現況,並願意傾聽真理時,治療就已經開始了。

自我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它不是走向自大,就是走向自卑,兩者無法單獨存在,它們是共存的,有自大就一定有自卑的影子,有自卑就一定有自大的影子。不論你是自大或自卑都令人受苦。另外,有自我就一定會有創傷,如果沒有自我,那還有誰要來創傷呢?更重要的真相是,你並不是自我,自我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佛在楞嚴經上,作了一個比喻,你原本是大海,因一念無明而在大海中起了一個水泡,並誤認為水泡是自己而忘記了自己是大海。我們迷失了自性,忘記了自性裡我們一樣也不匱乏。佛因這件事而降生在娑婆世界,為眾生講經三百餘回,說法四十九年,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佛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告訴我們放下妄想(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就能回歸大海。見思煩惱,是我們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於是,說錯了,做錯了,一路錯到底。第一個錯誤是誤認為這個肉身是自己,殊不知,有一天這個肉身會死亡的,肉身是假的,靈性才是真的。為了這個假的肉身,造無量無邊的罪過是不值得的。有了這一層的了解,你會開始放下如何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愈少,煩惱就愈少,你就愈來愈靠近大海(自性)了。

牌義:接受、放下

 

水之后---接受性  如果你願意敞開,宇宙會把它所有的豐盛都倒給你

敍述:

目前科學研究走向二個方向,一個走向宏觀宇宙,另一個走向微觀世界(量子力學)。宏觀宇宙的科學家,用數學推理,然後用儀器觀測,他們發現百分之九十的宇宙消失了,也就是說,他們只觀測到百分之十的宇宙,其他百分之九十他們用儀器觀測不到。來自天界的克里昂曾說,他們的數量,我們無法計算,但他們對地球眾生的數量卻瞭如指掌。老法師也說,科學家無法觀測到的是常寂光,也就是說,百分之九十是已經回歸了自性,也就是說,在你的周遭有百分之九十是已經成佛的人。所以,奧修師父說,如果你願意敞開,宇宙會把它所有的豐盛都倒給你。但現在你卻堅硬的像一顆石頭,你擋住了你自己,不讓自己享有豐盛。一粒種子是安全的,但種子永遠沒有辦法知道它擁有成為一顆大樹的潛力。敞開是一種冒險,你將會是脆弱的,易受傷的,但敞開也讓你具有接受性,能夠被存在所穿透,被小鳥聲穿透、被夜裡的燭光穿透,被流水聲穿透,你會渴望一再的被穿透,那是一種滿足與幸福,那叫做一體。

牌義:敞開、敏感的、易受傷的

 

水之騎士---信任  你對存在愈信任,存在就對你愈慷慨

敍述:

奧修師父說,如果你對存在愈信任,存在就對你愈慷慨。佛也在經上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循理而行,不論世間、出世間法,皆可成就。

因果是一個看不見,但真實不虛的網絡,如果沒有佛為我們說理指路,我們就如同瞎子摸象,在黑暗中摸索。每個人的智慧、財富、健康,種種際遇皆離不開因果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佛法僧被稱為三寶。佛是覺悟的意思,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因果關係,故被稱為佛寶;佛滅度之後,留下經典,被稱為法寶;僧為我們解說經典並把它落實在生活上,被稱為僧寶。外在形象的佛法僧三寶不是讓你拜祂求平安發財的,外在的三寶是協助你把你自己內在三寶覺、正、淨彰顯出來。覺,你本來就是佛,具有覺悟的能力;正指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要靠經典來建立,經典是人天的耳目,是你回家的指路牌;淨,指過清淨無染的生活,因清淨心生智慧。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騁馳田獵令人心發狂。目前我們生活在五欲六塵的引誘中,對物欲的追求,對科技的依賴,讓我們變得愈來愈無知。所以,信任聖賢的教誨,是你迷航中的繩索,你要緊緊的抓住。

牌義:信任神的啟示、信任因果

 

水之小兵---了解 

敍述:

我們跟真相離得非常遠,所以,釋迦牟尼佛才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步一步帶領我們了解真相。在我自己學習歷程,我所了解,要達到真知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奧修師父教導的靜心;另一種是淨空法師教導的實修。奧修師父說,靜心的精髓在發展觀照,在發展正確的「看」,當你能夠真正的「看」,問題就被融解了,問題不是被解決而是被融解。

淨空法師說,如果你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對因果的道理通達了,你就知道如何面對問題,如何因應。所以,智慧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要獲得智慧的方法是聽話、老實、真幹,以實修的方法漸進。靜心是一個跳躍;實修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朝向真知,在「信」、「解」、「行」、「證」的互資中前進。

牌義:達到真知所需要的了解,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

 

雲之王---控制  「金剛經」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敍述:

在西藏度亡經裡,除了規勸亡者不要入三惡道之外,也勸亡者不要再入人胎,要跟隨佛菩薩往生佛國土。

人之所以會一再入胎,受輪迴之苦,是因為貪著。貪著屬於執著,執著在無形中,蒙蔽了智慧,所以,你要在生活上很細心的認出它們。如果不認出它們,你就無法不受執著的影響,而被執著的無意識拖著去造業及受報。

或許有人無法一下子就了解,你並不是肉身體,你是靈性,你是觀照,這一個事實。但當你能夠認出執著時,你就有觀照的經驗了。

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家用一個「法」字來總括一切人事物。天親菩薩把佛所說的法,歸納為一百條,寫成「百法明門論」一書,書中說,「得」這個字是一個抽象概念,能得的「人」及所得的「物」都是抽象概念,沒有實質。也就是說,「你得到什麼……」這是一個假相,既然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

牌義:執著、占有、控制、對立

 

雲之后---道德律  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而後有義,義失而後有禮,禮失而後天下大亂

敍述:

曾經有門徒要求奧修師父給我們戒律,奧修不得已開出了十條,第一條是,不要遵守任何戒律,除非戒律來自你心中。請不要誤解奧修師父的意思,不遵守任何戒律,不意謂著你能放縱自己的私欲去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奧修師父是不要我們成為陽奉陰違的偽君子。真正的道德律不應該從外在強加在你身上,因為道德律是自性裡本有的,來自自性的道德律有它本身的美,你要有意識……,道德律來自意識。儒家講禮節,以禮節來彰顯道德仁義。所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且它們之間有次第的關聯。所謂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而後有義,義失而後有禮,禮失而後天下大亂。我們目前的社會不教禮,不講禮節,所以,天下大亂。要恢復秩序,要從教育開始,教什麼呢?教道德、倫理、因果,尤其是因果教育,它是安定社會的力量,因為每個人都怕報應。佛家講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律的目的不是要約束你,而是幫助你如何從不善的習性回歸本性本善的方法。

就我自己的了解,奧修師父是從你的核心來談道德律,儒家及佛家是從外圍來談道德律、但目標都是回歸自性。如果你問我哪一種方式好?我會說看人根性。適合奧修法門根性的人相對是比較少的,奧修法門偏向禪密,屬於天才班。尤其是密法,它沒有中間路線,果報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淨土法門相對比較穩當,而且成就非凡。

牌義:良知良能

 

雲之騎士---抗爭  只要有「我」的概念升起,就一定有對立

敍述:

對立指跟人的對立,跟事的對立,跟物的對立。只要有「我」的概念升起,就一定有對立。有對立,你就跟存在分離,而跟存在分離是你一切痛苦的根源,因為你變成了一座孤島,切斷了跟人的連結,切斷了去理解別人……

美國911事件之後,聯合國知道對抗恐怖分子不能再用「以暴制暴」的鎮壓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只會招來更慘烈的報復行為。於是請全世界中,僅有八所大學設有和平學院,請和平學院的教授們提供意見,澳洲的昆士蘭大學校長率領和平學院的教授們請淨空法師提供意見。因老法師過去曾在新加坡整合了九個宗教。

淨空法師說,解決問題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就像大夫治病一樣,要找出病根。老法師指出衝突的根源來自家庭。在場的校長及教授們都楞住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衝突是來自家庭。現在離婚率特別高,在家庭裡跟另一半衝突,到社會上,能不跟人衝突嗎?再說的更精確一點,衝突的根源來自自己,是自己本性與習性的衝突。本性本善,習性不善,以利益當前來做比喻,我們面對利益時,如果我們都選擇自利,我們之間一定會起衝突,如果我們選擇利他,衝突就沒有了,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換言之,放下妄想執著就能恢復本性。執著又稱為見思煩惱,見煩惱有五類,分別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邊見就是對立。

牌義:對立

 

雲之小兵---頭腦  如果你沒有發展足夠的觀照能力,你就無法與這一層又一層的迷惑相抗衡

敍述:

奧修師父說,你不是你的頭腦,你是觀照,觀照著思緒,思緒就像路上的行人一樣來來去去。頭腦從來不會處在當下,它不是回憶著過去,就是忙碌著未來,如果你跟隨著頭腦思緒起伏,你就會像圖片上這個人,被煙霧所圍繞。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本來是佛」,「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

我們的自性本定,自性本來是寂靜的,所以它能觀照,就像無波的湖水一樣,能把天上的月亮清楚映照在湖面上,但如果你起了執著的思緒,它就會像風一樣在湖面上起漣漪,而把月亮的形象給扭曲了。同理,我們的念頭也會把真相扭曲了。

我們的自性本定,但因一念無明而有阿賴耶(累世記憶的倉庫),再往外推而有未那(執著的根),再往外推而有第六意識(分別的能力),再往外推而生出眼、耳、鼻、舌、身,再往外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我們是這樣一層又一層的迷失在自己的想法跟感官裡。奧修師父說,如果你沒有發展足夠的觀照能力,你就無法與這一層又一層的迷惑相抗衡。

覺性要提升的話,就一定要把執著放下,要放下執著,先淡化自己的感受、喜好,因你所執著的感受、喜好會形成覺知的障礙。

牌義:真心離念,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彩虹之王---豐富  沒有左巴的佛陀跟沒有佛陀的左巴都是不完整的,唯有左巴跟佛陀同時俱有才是富足的

敍述:

沒有左巴的佛陀跟沒有佛陀的左巴都是不完整的,唯有左巴跟佛陀同時俱有才是富足的。

無謂的苦行,對靈性成長並沒有幫助,因為,你要拋棄的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內在對物質的執著,你要拋棄的是執著而非物質。如何做呢?奧修師父教我們全然的擁有,然後你就可以全然的拋棄。奧修師父鼓勵你去追求,讓自己富足,金錢的、情感的、權力的,各種層面的富足,並且從富足中覺醒。

對金錢的覺醒是布施,因布施能對治你對金錢的慳貪;對情感的覺醒是分享而不控制、不占有;不控制、不占有能對治你的情執;對權力的覺醒是為民服務,因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有權力地位的人,不代天行道,必有災殃,為什麼呢?因為天為民立君,君為民設官,權力與地位是拿來修道、行道,如果違背天意,必遭天譴。

密宗與淨土宗都是修清淨心來成就的,密宗是進入欲望來修行;淨土宗是離開欲望來修行,前者的難度高於後者。

牌義:富足

 

彩虹之后---開花  你對存在愈信任,存在就對你愈慷慨

敍述:

你對存在愈信任,存在就對你愈慷慨。你給出愈多,你就獲得愈多;你給出的少,你就獲得少,如果你都不給出,那你就什麼東西都沒有。

開花意謂著給出你的財富,不論外在或內在的財富。如同一朵雲,當它滿載著水氣,它就必需要降下甘露以滋養大地,否則,滿載的水氣便形成它沉重的負擔。如同一粒種子,它發芽,成為一顆枝葉茂盛的大樹,這一粒種子的一切所需都取之於大地,它回報的方式就是灑出它的寶物,開花、結果。開花,釋放出它的芬芳;結果,以果實滋養動物。

你擁有的愈多,就要分享的愈多。更聰明的方式,就是把這一世的財富布施出去,布施三寶,救濟貧苦,這樣就能把財富存到未來世的帳戶。因為你今世的銀行存款是無法帶到未來世使用的。

牌義:分享、給予

 

彩虹騎士---慢下來 

敍述:

人一出生就確定要朝向死亡。我們誕生,然後經歷了幼兒期、青春期、壯年期、老人期。幼兒期忙著長大;青年期忙著讀書;壯年期忙著工作及家庭;老人期忙著顧健康,一生都在忙。最後經歷死亡,然後,相同的生命劇場又一再重複的演出。如果你夠聰明,你會想要停止這種輪迴。你會看到,因為「盲」,所以才會「忙」。現在有機會,你可以停上腳步,重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及生命的意義。釋迦牟尼佛是為了這件事而誕生在娑婆世界。佛說你的生命是永恆,不應有生有死。(在六道裡,佛家術語叫分段生死,你的生命是一段一段的生死),造成生死輪迴的推手是你的業力,業力由你日常的身口意作為累積而成。造善業升三善道;造惡業墮三惡道;造善業又不著善業的相就不再受輪迴之苦。讓你的生活慢下來,每天找時間聽經聞法,道理了解愈透徹,你就愈知道如何調整你的生活。

牌義:慢下來

 

彩虹小兵---冒險 

敍述:

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佛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才智,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拿錢財布施三寶、救濟窮人,是得財富的果報。但有人會懷疑,今天我布施財富給別人,明天誰布施給我?又流通善書能得智慧,我今天教別人,別人就超越我了,或許他會晉升比我快,或成為職場上的勁敵。這是一般人的思維,這是對聖賢,佛菩薩的教誨缺乏信心。淨空法師作出了證明給我們看。法師年輕時,收入僅足夠基本生活開銷,連算命看相的都說他是貧賤命。後來,法師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布施,雖然窮,但可從五毛錢,一塊錢布施起。三年後,他的收入就開始增加了。淨空法師今年九十歲,每年可布施一千萬。法師說,他連作夢也想不到,他每年有布施一千萬的能力。

佛說貧窮布施難,但貧窮的人如果能省吃儉用,拿一點錢來布施,就能轉貧窮命,貧窮的人,小布施能得大財富。

對於聖賢佛菩薩的教義,只要你能循理而行,冒險去試,唯有做到,你才能得到益處。

牌義:依聖賢教誨而循理而行

 

行動之2---可能性 

敍述: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在不同維次空間裡,隨意意識的提升,你能突破維次空間而經驗到他方世界的事,賽斯的靈媒珍、羅勃茲(Jane Robers)就是一例。她能在空中讀取千古年前聖人所遺留下來的手稿。另外,在人的維次空間裡,我們內有貪瞋癡慢疑,外有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引發我們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情緒,而當我們意識提升時,就能轉這些煩惱為菩提。一切的可能性向你敞開,隨著你的選擇,當你是有意識的,隨之而來的是快樂,當你是無意識的,隨之而來的是痛苦。這一切的可能性依你多麼有意識而定。

牌義:在將悟與未悟之間

 

行動之3---正在經驗 

敍述: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騁馳田獵令人心發狂。」我們的敏感度被過度的色聲香味刺激而鈍化了,以至於我們對外在環境、人事物的感受不再敏銳,這會使我們離真知愈來愈遠。另外,奧修師父也說,我們喋喋不休的頭腦以及它的慣性阻礙了我們處於當下,處於事實真相的能力。例如,當你看到一朵玫瑰花,你的頭腦就把以前對玫瑰花的認識定義為眼前這朵玫瑰,但事實的真相是,以前的玫瑰花跟眼前這朵玫瑰不可能相同。我們用舊有的認知,一直在錯過新的生命。整個宇宙跟你自己是一個有機體,時時刻刻都在更新它自己,所以,你不可能同時踏入一條河流兩次,因下一次片刻跟前一個片刻的河流是不同的。有一次,奧修的廚師跟師父說,我可不可以不要再做相同的食物給你吃,我已經做它做了幾十年了,師父回答,我每一次吃它們,就好像是第一次吃到一樣。要恢復敏感度,要先停止喋喋不休的頭腦。看,但不要定義,就只是看。你可以做一個實驗,當你走在馬路上,看見行人,你的頭腦就不由自主開始喋喋不休,開始評論;他們的高矮美醜……,但當你有覺知,就可以停止這種無意識。其次,練習碰觸與被碰觸、看與被看、被穿透……等等,恢復敏感度的方法。當你碰觸杯子時,下一個片刻也感受被杯子所碰觸,互相交替去感受,因碰觸與被碰觸它們有不一樣的能量。又看鏡子,下一個片刻感受被鏡子看,又聽聲音,不只是聽,要讓聲音穿透你。

這種練習會大大的打開你的感知力。如同高靈克里昂說:「如果你能夠閱讀能量,你的所知所感將更為遼闊」。

牌義:敏感度,以不同觀點體驗人事物

 

行動之4---參與  儒家談人與人的倫理關係;道家談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佛家談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

敍述:

宇宙萬物是共生共存共榮的,人也不例外,是無法離開關係而獨立存在。所以,在傳統文化裡,儒家談人與人的倫理關係;道家談人與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的關係;佛家談的範圍更大,談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

佛在十二因緣法裡為我們說明,人是帶著前世的業力來投胎的,業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業力是由身口意造作所累積而形成的個人習氣。每個人不只帶著個人的習氣走進團體,在團體中,人與人之間,還有更奧妙的因果關係牽連著。佛說人跟人之間如果沒有四種關係就不會聚合在一起,哪四種呢?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這四種關係,在家庭中尤為顯著,例如父慈子不孝或子孝父不慈,當然,這四種關係存在於各類的關係中。

所以,在關係中,如果遇到來找麻煩的,那可能就是來報怨的。在因果法則裡,怨是一定要了,債是一定要還。來找麻煩的人,一定是我前世也找過他麻煩,所以,他才會這樣對我。能這樣想,這個怨就能了,如果我還起怨恨心,報復他,那生生世世就沒完沒了。

所以,在人跟人的關係裡,對於別人的習性要包容,然後,等待時機再勸諫他。對道理的明白,對因果的通達,你自然就知道要如何來面對。

牌義:加入、連結、關聯

 

行動之5---全然  唯有身口意三者是一致的,你才享有全然

敍述:

全然代表身體、頭腦跟心的一致與和諧。在當下這一個片刻裡,三者是合一的,和諧而沒有衝突。

但是,在日常生活裡,頭腦或者說是欲望卻把我們拉向不同方向,以至於我們的頭腦、身體跟心是分裂的,例如,你的身體在廚房忙,頭腦卻想著市場裡沒買到的菜,心裡還掛念著要到學校接小孩;或是身體在洗衣服,而頭腦與心卻又各自紛飛。在生活上可以列舉出許許多多類似的情況,而只要身體、頭腦與心不能一致運作,你就有某種程度的苦惱。唯有三者是一致的,你才享有全然的。全然的行動,全然的「在」,全然的看……

靜心的藝術就是在幫助你在每一個片刻裡是全然的。師父在〈靜心觀照〉一書中提到,當身體、頭腦與心是和諧時,你就進入那第四的~觀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何做呢?首先從身體的感受來覺察,然後再覺察思想的來去,最後是情緒的起伏。永遠都要從較具體、粗糙的身體層面開始。全然所帶給你的益處是,如果你做的事是合乎自性,透過全然,你將得到滋養;反之,透過全然的擁有,你就可以全然的捨離。

牌義:專注、「定」

 

行動之6---成功  事情如果是成功的,你就去享受它;如果是失敗的,你就去經驗它

敍述:

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法」指宇宙中所有人事物,以「法」這個字做為萬事萬物的代名詞。「無所有,畢竟空」,所有人事物都無法執持,所以「不可得」。佛又說「諸法無我」,宇宙中所有人事物你都無法主宰,對於你無法主宰的事,如果你執著於它們,你必定會受苦。

了解這個真相之後,幫助我們有智慧來應對日常生活之事。事情如果是成功的,你就去享受它;如果是失敗的,你就去經驗它,不論成功或失敗,這些經驗都會來來去去,你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不選擇的」。對外在愈不選擇,你內在就愈完整。

對於「不選擇」或「空」的議題,不能離開人群來修練,如果離開人群,那就會落空。「空性」要落在「幻有」來修練,要在布施、忍辱……六度波羅蜜中來修練。

牌義:處於順境中、成為沒有選擇的

 

行動之7---壓力  所有私人的目標,都無法避免壓力、壓力來自貪瞋癡

所有私人的目標,都無法避免壓力、壓力來自貪瞋癡。

以前有人告訴我,有房子、車子、年薪百萬,這樣才算是成功的人。有壓力才會有進步,有目標才能達成夢想,但當我達成夢想時,卻突然發現輪迴的無意義。外在的成功,只是更凸顯我內在的匱乏與迷失,而且,工作壓力讓我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下降。

迷失才會有壓力,貪欲才會有壓力。迷失與貪欲都來自私人的目標,而私人的目標大都違反整體的目標。整體的目標是什麼?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整體的目標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如果你的目標符合整體的目標,你會得到整體的支持,整體的滋養,不但私人目標能達成,你的步伐也會漸漸朝向安穩;反之,則會有不安與壓力。

古大德教導我們,處事「公則明」,如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公,你的眼光自然清明。淨空法師教導我們,做事要隨緣,有緣份做,就要努力作,沒緣份,就不強求。

牌義:壓力

 

行動之8---旅行 

敍述:

永遠都不要匆匆忙忙,因為在匆忙中,你會失去每一個當下,而每一個當下才是真實的片刻,你存在的片刻。當你匆忙趕路時,你會錯失身旁的花草景色。所以,當你匆忙到達目的地時,你反而會有一種失落感,而為了避開失落感,你不得不另立一個目標,然後,這個模式就一直循環下去。

現在,這張牌提醒你,慢下腳步,過程就是你的目標,享受過程,享受當下,享受你在做的每一件事,那麼,每一件事就是神聖的。

牌義:過程就是目標,移動

 

行動之9---精疲力竭  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敍述:

欲望會蒙蔽心智,不斷追求物欲的結果,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愚癡。不斷追求快速、效率的結果,讓事情本末倒置。鄭捷事件,讓他的父母驚恐,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變成這樣;學校霸淩事件,讓老師感到學生不好教;社會事件層出不窮,讓警察單位疲於奔命;恐怖攻擊,讓世界處於動盪不安,小從家庭,大至國家、社會都處在混亂中。以上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古人說:「眾生苦,因為聖教衰」,問題的根源出在教育!現代,雖學校林立,但現代沒有教育。現代的教育著重技能教育,而忽略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倫指倫常,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際份、應盡的本分,現在社會,男女關係混亂,界限不清,導致離婚率上升,這是社會、世界動亂的根源。道德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現代人卻視為八股,不合潮流,故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而後義,義失而後禮,禮失而後天下大亂。古人把問題根源看的清楚。現在的教育都不重視禮節,問題的根源是其來有自,尤其是因果教育更被視為迷信,導致人民什麼惡事都敢做,無所忌憚。

所以,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西元1970年就提倡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在古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是安定社會之鑰,是一切建設的基礎,所以政策都要為教育服務。

牌義:能量耗盡了

 

行動之10---壓抑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敍述:

人有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在孩童時期,對情感、情緒的表達是直接而流動的;長大後,因受制約的影響,表達的方式轉向保守或壓抑。

「中庸」也告訴我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凡夫皆有情緒,但對情緒的紓發要有節制。

奧修師父教導我們去表達而非壓抑,因為你所壓抑的情緒將會變成你無意識的一部分,且以無意識的方式來影響你,而健康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是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因那將會產生連鎖效應而回彈到自己身上。健康表達情緒的方式,是讓自己獨處一處,對空氣或枕頭之類的東西發洩你的情緒,打、跳、喊、踢或者做亂語靜心、動態靜心等等,這些健康的表達方式,能使你身心獲得健康。

牌義:能量卡住了

 

行動之么---源頭  當我們回歸源頭時,就有無盡的寶藏可以取用及創造

敍述:

當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忍和尚為其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而說出了下面這五句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話就是「源頭」以及它的特性。「能生萬法」就是創造力,當我們回歸源頭時,就有無盡的寶藏可以取用。問題是如何回歸源頭?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引導眾生回歸源頭而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佛為我們說些什麼呢?是否可以用一句話來做代表?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是經典之句,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人事物我們都無法主宰,為這些無法主宰的人事物而起心動念、執著就錯了,放下執著,分別、妄念,你就回歸源頭了。

牌義:覺醒的創造力

 

情感之2---友誼  孔子曰:「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

敍述:

關係是交纒,友誼是分享;關係是要求,友誼是允許。當關係成熟時,關係會轉變成友誼,會從緊張與要求轉變成單獨與允許,能夠給予空間的關係,這時,真正的愛才會產生,它不再是狹窄的兩性關係而比較是母親對小孩無私的愛,會以對方的利益為考量。

友誼這張牌比較不是在談論社交,它著重在以什麼樣的品質與別人連結。如果你對你自己是友善的,那麼,你就能以友善的品質與別人連結。

孔子曰:「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自勉與擇友的條件。

牌義:不依附的連結、成熟的關係、友善,在關係中是獨立的

 

情感之3---慶祝  當我們心存感激時,富足就隨之而來,慶祝就隨之而來

敍述:

在「曠野的聲音」一書中,提到澳洲原住民,「真人部落」生活的方式,如果他們需要食物,自然有動物願意獻身成為他們的食物,所以,他們對於來到面對的食物無不以感激之心來接受。他們日常一切所需都來自大地,而且只取目前所需,從不囤積食物;他們會用花朵來代替珠寶,當花朵不再被需要時,就讓它回歸大地,沒有收藏與執著的必要;用樹枝做成笛子與石板開一場音樂會,結束時,又把它們回歸原處;用心電感應來代替通訊設備,他們的食物、醫藥、日用品全來自大自然,與大自然成為一體,共生共存共榮。每日活在慶祝與感激之中。

試想,我們是先有富足的心,而後創造出富足的生活,還是先有富足的生活才有富足的心。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當我們心存感激時,富足就隨之而來,慶祝就隨之而來。

牌義:歡樂,對一切事物存感激心

 

情感之4---轉入內在

敍述:

靜心是在幫助我們與頭腦保持距離的方法,當我們有能力看著思緒不受它影響時,你將首度發現你內在的清淨從來沒有被打擾過,也從不曾被染汚過。是這份清淨起覺照的作用。

清淨心生智慧,覺照是智慧的作用。平常,我們被無明的欲望拉扯而奔波,過著盲與忙的生活,現在你可以換一個方式,往內看,當你不再過著機械式的生活,不再以機械式來作反應時,你會如何對當下做反應?當你往內看,一個新的自己就有可能出生!

牌義:往內看

 

情感之5---執著於過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

敍述:

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又家庭星座治療專家,海寧格先生說,有些人,情願選擇痛苦也不願意改變;奧修師父說,他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要執著於痛苦。

人有尋求安全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是健康的,它會帶來快樂;反之,它會帶來痛苦,如果你是屬於後者,現在正是檢視你的執著的時候。

在修學的基礎上,人要先選擇善法來執著。何謂善法,弟子規是善法、太上感應篇是善法、十善業道經是善法;然後,在進階上,要行善而不著行善的相,就是沒有執著。執著是帶著過去舊有的經驗來經驗當下新的生命,所以,執著會讓你一再錯失去經驗新的生命。

牌義:執著

 

情感之6---愛情夢  多欲為苦,少欲知足

敍述:

圖片中,這個女孩望著由自己所投射出完美愛情的影像,她安全沉浸在這份完美的關係中,並認為對方會滿足她所有的欲望。這個模式似乎常在關係中演出,但很快的也隨之破滅。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總認為是自己找錯對象,實不知是欲望蒙蔽了我們去看清事實真相的能力。

凡夫無法無欲,但對於欲望的追求要適可而止。目前我們的消費市場一直在引發消費者的欲望,但佛告訴我們多欲為苦,少欲知足。佛在十二因緣裡也為我們指出,欲望是如何讓我們流轉於生死,而無法出輪迴。

牌義:欲望

 

情感之7---投射  如果你對自己不滿意,你就要回到境界相的背後,檢視自己的信念,是什麼信念創造出現在的你

敍述:

高靈賽斯說,你創造了你自己的實相。奧修師父說,世界是馬亞(幻相),這個星球是每個人幻化出來的,因頭腦經常在變動,所以,你的看法也經常在變動,昨日的愛人,變成今日的仇人。

我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的欲求是如何透過投射而展現在我們所見的人事物上,而障礙了我們去看清楚真相的能力,而且欲求愈重,障礙就愈深,好似濃密的烏雲,陽光很難穿透。只要有投射就有障礙,因你所見到的,是你想見的,是你的陰影,並非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也有深淺不同,例如,AB比,A是假B是真;B又跟C比,B是假C是真;C又跟D比,C是假D是真……直到究竟真相——空性。所以,我們的投射有層層的障礙。

關於這個障礙,師父教導我們利用投射來走出投射!利用它!利用它,接受它,承認它的存在,警覺到它的存在。所以,來自靈界的賽斯說,你創造了你的實相,你必須為自己的處境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如果你對自己不滿意,你就要回到境界相的背後,檢視自己的信念,是什麼信念創造出現在的你;又夏威夷原住民療法,修藍博士也說,你要為自己的境緣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因你創造了它們。修藍博士教我們用四句話「謝謝你,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經典裡,佛與彌勒菩薩的對話,讓我們了解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所以,你要警覺自己的投射,警覺自己的信念是什麼。因為是你用它來建構你的世界。

牌義:你創造出你的實相。

 

情感之8---放手  上善若水

敍述:

人要沒有個性,但要有覺性。個性是自我,覺性是無我,帶著自我的人,走到哪裡,障礙就到哪裡;無我的人,處處能容人,能融入人群。如論語所說的「達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永遠把自己擺在別人之下。又如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沒有個性,但它有覺性。把水倒在圓形的容器,它即是圓形,倒在方形的容器,它即是方形。又水能隨順眾生,雖隨順眾生,但對事情的是非對錯清楚了別,又對別人的過失不計較,故無分別。而且水的特性是往低處流,象徵著把別人放在自己頭上,把自己放在最後。

牌義:放下執著。(有了別,無分別)

 

情感之9---懶惰  當你跟周遭的環境、人事物愈有關連,你的能量就愈活生生的

 

敘述:

沒有能量是能量洋溢的相反,兩者都無關外在的活動與否,而是內在品質的狀態。當你的意識愈靠近真我,你就愈有能量,愈遠離真我,你就愈沒有能量;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內在的我跟外在的我的關係,當二者重疊的部分愈多,你就愈真實,當兩者愈分離,你就愈分裂。真實,能量就洋溢;分裂,能量就耗弱。例如,有人,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這表示在工作上,尚未找到自己與工作的意義。曾經有一位門徒跟奧修說,他每次上班時,都期待下班,因他要等到下班喝啤酒時,才能感覺到真正的放鬆。奧修師父說,如果你期待下一個片刻是放鬆的,那個期待本身就沒有辦法讓下一刻是放鬆的。當你跟周遭的環境、人事物、花草樹木愈有關連,你的能量就愈活生生的,你的能量會是洋溢的。

牌義:沒有能量、負向。

 

情感之10---和諧

對一體性的了解而放下分別與執著而來的和諧。

佛在「楞嚴經」上說,我們本是大海(自性),但忘了自身是大海而執著大海上的一個水泡是自己(自我)。只要有「自我」的概念一升起,就有對立。因有「我」就有「你」,就有「我的」和「你的」。對立是跟整體的分裂。

佛又說,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念頓現的,所謂「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你、他都是自性一念幻化出來的,包括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我們自性幻化出的,他們的源頭是自性,自性是一體,不可分割。所以,從部分你能回歸到一體,如何做呢?放下分別、執著就是了。

沒有分別與執著,你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與別人保持和諧。

牌義:因了解而來的接受。

 

情感之么---順著流走  明白道理並接受自己造的果報,那麼,不論你處在什麼情況,你的心都能安住在當下

敍述:

佛教非宗教,佛教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圓滿的教育。

佛教並非宗教,佛教是教育,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圓滿的教育。為什麼人有貧富貴賤之別?有多病康壽之別?有賢愚不肖之別?為什麼人與人間諸多條件均不相同。佛說,看事情需從六個面向來看,「性相、理事、因果」,有因一定有果,有理一定有事。佛教我們認識這些真理,進而知道如何趨吉避凶,如何求財,求智慧,求康壽。佛把道理講清楚後,還需要個人自己去實踐,才能獲得上述的利益。

前世造的因,今世受果報,所以,不論你處在何種境緣,都要成為沒有選擇的,對生命說「是的」。明白道理並接受自己造的果報,那麼,不論你處在什麼情況,你的心都能安住在當下。

順境是在消福報,逆境是在消業障。順境時,不要享福,把福報留到臨終享;逆境時,不要抱怨,不但不報怨,還要積極行善,植下輩子好的善果。

牌義:成為沒有選擇的,對生命說「是的」。

 

頭腦之2---精神分裂  煩惱即菩提

敍述:

「二」是分裂,「一」是完整;「二」是對立,「一」是整體。當你是分別執著的,你是分裂的,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就回到整體。或許有人會問,沒有分別,豈不是白癡。分別與了別不同,它們的不同在於分別時,內在有煩惱,有起心動念,而了別是對外在的是非對錯清楚,但內在沒有起心動念,沒有煩惱。

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不可得的幻化世界裡,起分別,又起執著,最後,你能得到什麼呢?這個世界雖不可得,但不可落入「邪空」。故古大德教我們「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無住」是「空性」,「生心」是念念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要把「空性」落實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謂「無住生心」,雖行布施,無住布施的相,內在清淨無染。

牌義:執著、分別

 

頭腦之3---封閉  順境是消福報,逆境是消業障

敍述:

受傷使人從群體中逃離;受傷使人從人際關係中關閉自己;受傷使人從實際逃到想像。心理創傷能創造出諸多不同的情況。但如果你著眼在療傷,那麼,那個傷可能永遠無法被療癒,因為那不是問題所在,問題的根源在你把某種情況定義為受傷。

佛說,人如果沒有四種緣分就不會聚合在一塊,哪四種呢?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這些人都跟你過去世是行善還是作惡有關。如果過去世行善多,這一世來報恩、還債的就多,反之,則報怨的、討債的多。有前世的因,就不得不接受這一世的果。所以,保持平常心,因順境是消福報,逆境是消業障,如果你是處在逆境,就歡喜受。逆境總有一天會過去。所以,人生在世,要多行善,後世就比較多人是來報恩、還債的。

不要封閉自己。念經、念佛、聽經、接近善知識,這些能讓你的心比較有力量。在你感到安全時,慢慢的敞開,歡歡喜喜的來學習。重要的是,不要忘了你的空性,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世界是一念無明幻化出來的,你的感受也沒有真實性。即然沒有真實性,你又何必對自己的感受認真呢?

牌義:受傷而關閉自己。

 

頭腦之4---延緩  把這一個片刻當做是你生命中最後的片刻來生活(印光大師要我們把「死亡」貼在額頭上)。

敍述:

如果你想改變,就在這個當下改變,不要等到未來。因為下一個片刻是否依然存在是未知的。佛說,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你就沒有機會了。

當你把這一天當做是你生命中最後一天,你會怎麼生活?什麼對你而言才是重要的?我相信當這一天來臨時,你生活中的重要順序將會不同。

古大德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不在今生度此身,更待何時?

牌義:逃避。

 

頭腦之5---比較

敍述:

你對自己的認識應該百分之百來自你自己而不是別人。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來自整體,我們的身,遍法界虛空界。但從一念無明,墮落在六道中,受輪迴之苦。這個苦,來自錯誤的概念之一,就是比較、競爭。

有競爭就有比較,在比較中,我們又被貼上標簽,並以此標簽來認識自己,我是較優越的或較低劣的。當我們處在比較中,就會有緊張、罪惡感與怨恨等情緒。當你是較優越的一方,你會擔心有一天你會被比下去而成為低劣的,你會處在緊張的狀態;另外,在比較中,因你的優越而讓別人感到低劣,你也會有罪惡感,而處於低劣的一方也會有怨恨的情緒。在比較中,不論你是哪一方都會有問題。然後,我們就學習到需要從別人的眼光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往外去認識自己,而不是往內去經驗自己的存在。在教育上,我們很少被引導往內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經驗自己的存在。奧修師父教導我們去經驗自己的存在,而且你對自己的認識應該百分之百來自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想要的財富、智慧、健康都可得到,如果你懂得遵循「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而這些都不是透過競爭得到的。

牌義:競爭。

 

頭腦之6---重擔  錯誤的見解是你的重擔(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癡慢)

敘述:

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來自於整體,但你是如何迷失而與整體分離的呢?佛說「一念無明」,「明」是光明,「無」是沒有,沒有光明。一念無明是煩惱障、所知障這些錯誤的見解把你的光明遮住而透不出來。

煩惱障指什麼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所知障,指你所了解的這些知識,你也要拋棄它們才能親證境界,否則,所知障也是你的重擔。

奧修師父要我們拋棄頭腦,由空無來生活。這對鈍根的我,沒有下手處。釋迦牟尼佛有漸進的方法,佛陀成道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十二年講阿含經,類似小學,八年講方等,類似中學,二十二年講般若,類似大學,般若談空無,就是奧修師父所說的,拋棄你的頭腦,由空無來生活。

要了解般若空,先要有十二年阿含及八年方等的基礎。阿含經是小乘的基礎,大都是談戒律及因果。淨空法師為我們開出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癡慢,這些都是我們的煩惱障,要我們遠離。因它們都是你的重擔。

牌義:煩惱障、所知障

 

頭腦之7---政治手腕  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害己

敘述: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如果沒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辦、篤行之,則學習成效不彰;思考如果沒有依循正確知見,則會有胡作非為的危險。如果沒有善知識勸導,我們的頭腦傾向於策略性思考,以自利為導向,故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中國的學問是心性之學。在「大學」這部書,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學習是為了啟發自性,為了自利利他,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方法就是把念頭定在正確的方向上,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把念頭依止在正確的方向上,而後能定、靜……最後到達開悟。

「把念頭定在正確的方向上」這件事,會一再的考驗你的決心,你要自利還是利他?如果你明白因果的道理,你會知道利他就是自利,反之,自利是在害自己。

佛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切利害得失的法則不出因果定律,而且天算比人算還要精準,你何必多費心思謀算。

牌義:多變的頭腦。

 

頭腦之8---罪惡感  錯誤並不是罪惡

敍述:

高靈賽斯說,罪惡感有兩種,一種是良性罪惡感,一種是惡性罪惡感。良性罪惡感是與生俱有的良知,能令我們不忍為惡,不忍作出傷害眾生的行為並與眾生的痛苦有共感的能力。而惡性罪惡感,會導致自毀。把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錯誤當作罪惡,這種惡性罪惡感,不但把自己囚禁在不可赧的罪惡中,且剝奪你從錯誤中學習的力量,進而阻礙了生命的進化。

現觀社會的動亂,連良性罪惡感的作用也不彰,這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的結果,我們的教育不再提倡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以致於人的本性本善變質。而扭轉的關鍵,在執政者要重視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尤其是因果教育,它比法律、警察更好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過失,要真心懺悔。懺悔不重形式,後不再造是真懺悔。「了凡四訓」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再想它;想它等於心裡再造作一次。從今以後,你是義理再生身,學習如何斷惡修善,轉變命運才是要點。佛在「三十七道品」中,告誡我們「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永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己生善令增長,與大家共勉。

牌義:為你的過失懺悔,然後放下它。

 

頭腦之9---憂傷  只有在痛苦時,你才會想要靜心

敍述:

只有在痛苦時,你才會想要靜心,只要在痛苦時,你才會想找尋真理。在二元世界裡,相對面,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被需要。

奧修師父說,喜悅在比較表層,悲傷比較深一些,再深一點你會發現你即不是喜悅,也不是悲傷,你是觀照兩者的觀照者。不要把憂傷推開,讓它帶著你去學習,去找尋真相。當你有憂傷,代表你有某種程度的執著,而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因緣所生法,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只能隨順空性,經驗祂的生滅。緣聚時,盡本分;緣散時,學放手,不要去執著你不能執著的東西而受苦。

「空性」非負向狀態,非消極觀念,佛要我們捨去「心的憂喜,身的苦樂」,沒有憂、喜、苦、樂、捨等感受,心就能安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如如不動的禪定狀態中,最終將爆發無量智慧,最終喜悅,得大自在。

牌義:從憂傷中覺醒。

 

頭腦之10---再生  意識隨著你的生活經驗而提升

敍述:

意識,隨著你的生活經驗而提升。西方哲學家尼采提出心靈成長的三階段,以駱駝、獅子、小孩來作代表。駱駝象徵跟隨者,它放棄自己的主見,不願為自己負責,它跟隨眾人的腳步走,由別人來決定它的命運;直到有一天,當它不願意再由別人來決定它的人生,不願讓別人來奴役它時,它將蛻變為一隻獨立的獅子。獅子是森林之王,具有單獨、冒險,以自己的方式探尋真理的品質,獨立、自主性強,不願受支配的個性;直到有一天,當獅子不再滿足於自我狂傲的性格時,獅子會再蛻變成為臣服於整體的小孩,小孩象徵著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真理者,他知道自己與整體之間的關係,能信任、循理而為。奧修師父說,尼采如果生在東方,他會成佛。因他已經探索到意識的邊緣,他只要放掉意識,跳入存在……。只可惜成佛的智慧永遠屬於東方,他無緣接觸到。

在古老印度的波羅門教,距離現在一萬八千年前的修行者,修禪定,以禪定功夫突破六道的維次空間,下可看到地獄眾生,上可看到二十八層天的天頂,但六道怎麼來的?六道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維次空間則不得而知,佛陀以此因緣降生在印度成佛,向人類揭開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宇宙人生真相的圓滿教育,是所有教育之冠。不讀可惜!

牌義:更高的觀點。

 

頭腦之么---意識  意識的提升由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而來

敘述:

欲望愈重,你的意識就愈被蒙蔽;欲望愈輕,你的意識就愈穿透。意識愈蒙蔽,靈性就愈墮落,意識愈穿透,靈性就愈提升。靈性愈墮落,你就愈苦,靈性愈提升,你就愈樂。

最苦的眾生莫若地獄道眾生,讓瞋心蒙蔽了意識,作出違恩負義,傷害眾生之事,感得要到地獄消罪業之果報;其次是餓鬼道,讓貪心蒙蔽了意識,作出損人利己,傷害眾生之事,感得餓鬼道消罪業之果報;再其次是畜生道,讓愚癡蒙蔽了意識,不明是非之理,感得畜生道果報;再來是苦樂摻雜的人道,能持五戒十善,但仍有貪瞋癡慢等欲望,意識之光能些微透出;再來是樂多苦少的天道,天道共有二十八層天,粗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欲望愈淡薄,煩惱愈輕,禪定功夫愈深,就愈往上層。愈往上層的天人,福報愈大,享樂更多,壽長身廣。高靈克里昂來自色界天,因他自述他的身形如房子一樣大,高靈賽斯可能來自無色界天。雖然天界樂多苦少,壽長福大,但壽命盡時,一樣墮落於六道輪迴中。所以,佛說,三界同苦。小乘人修行次第依四果四問,證果的阿羅漢,意識達到第九次定,而恢復了六神通(意識達到初果,恢復了天眼通、天耳通;意識達到二果,恢復了他心通、宿舍通;意識達到三果,恢復了神足痛;意識達到四果的阿羅漢恢復了漏盡道),大乘修行次第依五十一位次,最終果位是成佛。要恢復意識的修學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有修行的法門都在修禪定,在禪定中顯發智慧。

牌義:觀照、看、不涉入。

 

身體之2---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

敍述:

每一個吸氣是一個出生,每一個呼氣是一個死亡,身體在一吸一呼中更新自己。我們的星球、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每一刻也在更新自己,沒有一樣東西保持不變。

但是你的頭腦執著於過去,你透過過去來生活,於是你每一個片刻都是重複過去。試著去察覺你內在那喋喋不休的頭腦,它一直在重複,重複舊有的句子,重複舊有的影像,重複舊有的想法,這些形成了你眼前的簾幕,然後,你又透過這個簾幕看世界。

除非你覺察到這個簾幕的存在,並且把它撥開,你才有機會在當下這個片刻不受過去所影響而存在。所以,學習在每一個片刻裡,丟掉過去包袱,保持警覺,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生活。

牌義:自發性,而非機械式的反應。

 

身體之3---引導  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引導你入自性的智慧

敍述:

奧修師父說,內在的引導是觀照,是直覺。我們的自性是空無。寂靜是空無的體,觀照是空無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法達禪師讀頌「法華經」三千遍,仍不解其義,當他去見六祖惠能大師時,大師說,我不識字,所以不知「法華經」在說什麼,你已讀三千遍,你念給我聽。「法華經」共二十八品,當法達禪師讀到第二品時,大師說,好了,不用念了,我已經知道「法華經」在說什麼了,經過大師講解,法達禪師就在那一次開悟了。大師是開悟的人,自性裡的空無,含無量智慧,能引導他去幫助法達禪師開悟。

中國的學問是心性之學,目標是開發自性,佛法亦如是。「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指自性,第一個「明」指彰顯,「明明德」就是彰顯自性。所以儒家及佛家的學問,是在你還沒證到自性之前,能成為你的引導。

中國的學問被收錄在一部百科全書,叫「四庫全書」,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因分量太大,古人有編「四庫薈要」,是讀「四庫全書」的導引。淨空法師要求我們學習要先紮三個根,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求學,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牌義: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引導你入自性的智慧。

 

身體之4---守財奴  今世享多少福報,由前世做多少布施而來

敍述:

奧修師父說,如果你給出很多,存在會給你更多,如果你給出一些,存在也會給你一些,如果你都不給,那麼,你什麼東西也得不到。佛又說,財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

肉眼能見的範圍是部分的,局限的,而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能見的範圍是一層比一層更廣更大遼闊。其實,萬事萬物都循著因果法則發生,故古大德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世享多少福報,由前世做多少布施而來。財富、名聲、地位絕不是貪求、競爭,耍手段得來的。財富由財布施來,名聲地位由德行來,貞良配偶由不邪淫來,說話有威信由不妄語來……,你想要的東西,都可以依因果法則求得,只要你懂因果的道理。守財奴這張牌不只指對財富的慳貪,它也可能包括對名聲地位的執著。

牌義:慳吝

 

身體之5---局外人  你被整體所包圍,你與整體的分離是假相

敍述:

佛說人與人如果沒有四種緣份就不會聚合在一起,哪四種呢?討債的、還債的、報恩的、報怨的。如果人與人的關係是處在討債、報怨的關係中,例如,子女不被父母接受、下屬不被主管接納、在團體中被排拒……等等,如果面臨這種關係你要當還債想,要放下對立、難過、傷心的感覺,因為每個人都是帶著業力來投胎,他沒學佛,沒有覺知,依然用他的業力在過日子;但你不同,你知道那是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這個債償完了,被排拒的情況就會改變了。

在被排斥的情況下,不可有負面想法,自暴自棄。你要付出更多,要更盡力、工作更認真,弟子規云:「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如果不得父母親的歡喜,要更盡力行孝。

這張牌的另一種情況是遇到挫折,不得其門而入。如果是在學習方面,古聖先賢曾子的精神,值得我們效仿。曾子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如果一次就學會,我學百次,別人如果十次學會,我學千次。這叫勤能補拙。

牌叉:被排斥的、不得其門而入。

 

身體之6---妥協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敍述:

有些事可以妥協,有些事不可以妥協;生活小事可以妥協,生死大事不可妥協。古代有一位窮士叫黔婁,過世時,家中僅有的一條毯子不足蓋住整具屍首,來弔祭的朋友建議黔婁的妻子,用斜蓋的方式就可以蓋住整具屍首,但黔婁的妻子不願意,她說,我先生在世是個正人君子,死後怎能斜蓋,我相信我先生寧願露出一部分也不願意斜蓋。古人,誠於中,形於外,席不正不坐,穿衣吃飯,讀書寫字無一不正。另一事例,子路最後戰死沙場,他臨死前,也要把帽子戴正。古人的志節,在困苦中,也不見妥協,是什麼力量讓古人可以堅定他的志節,適惠覺得是教育。

在古代,家家戶戶沒有不讀「四書」的,當時社會風氣還存有一股「正氣」。跟古人比,適惠自己也做不到,雖做不到,但適惠還是要往這個目標前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如果不堅持,就無法出離生死輪迴之苦。至於生活小事,粗茶淡飯過的去就好。人與人間,儘量為別人著想,以禮教禮讓待人,以禮立身行道。

牌義:作出正確的選擇(明白道理,才能善擇)

 

身體之7---耐心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敍述: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種植稻穀,需要一年時間;種植樹林,需要十年時間;培養人才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不同事物,需要不同的時間。愈重要的事,時間就需要愈長,對社會影響深遠且廣大的事,更是如是。

做事會缺乏耐心,其原因之一,來自你的擔心,擔心又引發你的焦躁,因焦躁又讓你無法等待。這一串連鎖反應統稱為煩惱,要伏住煩惱,就要懂道理,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懂得了,心就能安住在等待中。

一切事物的發生,都循著真理走,我們可稱之為因果法則。因果法則即非迷信,也非玄學。它有理論,有方法,你所想要的,都可透過落實這個法則而得到。舉凡財富、工作、智慧、健康都有方法可以得到。佛說,財富由布施財而來。窮苦人家,如果省吃儉用,存下一點錢來布施,小布施會得大財富。如果經濟上不許可,用一顆善念的心也可以布施。例如,見貧困者,願他資用有餘。不論有形或無形布施,唯有布施才能轉貧窮命。

牌義:耐心等待

 

身體之8 ---平凡  穿衣吃飯無一不是道,平常就是道,道在平常

敍述:

修行者每天在挑水砍柴中磨練自己的起心動念,開悟後,也不離挑水砍柴的生活。兩者行徑相同,覺性不同。

何謂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行為粗分三類,有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念頭的行為,身口意三類,而身口意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呢?在佛家是「十善業道經」,儒家是「弟子規」,道家是「太上感應篇」。每天在生活上,對照一下我們的身口意是否跟這些經典相應,相應的要繼續保持下去,不相應的,要趕快改過來。最好是早晚各把這三種經念一遍,早上當作提醒,晚上當作反省,日日改過,日日就有進步,「弟子規」云:「德日進,過日少」。

何謂靈修,靈修是透過修正自己錯誤行為來提升靈性的高度。在六道中,人道是善惡念夾雜,天道善念多,惡念能用定功伏住。阿羅漢修到第九次定,且用智慧斷了見思煩惱,不再到六道輪迴受苦。身口意行為,意是根本,念頭如果善,身口就無不善。所以,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身口意造作,奧修師父說:如果你是覺知的,那麼,在廚房挑水砍柴跟在禪堂裡靜坐是一樣的神聖。要點不在你做什麼事,而是你做那件事的品質。平常就是道,穿衣吃飯無一不是道。道在平常,平凡就是道。

牌義:務實;道在平常,平常是道。

 

身體之9---時機成熟  改過就是一滴小水滴躍入大海時的勇氣

敍述:

唯有開始,才有達成。這個達成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非世俗的,一般人所追求世俗的成就,包括金錢、名聲、地位、智慧、健康、權力等,奧修師父鼓勵我們全然的去擁有它們,這樣,你才能超越這些欲望,不被這些欲望所束縛,從世俗走向非世俗;佛在「華嚴經」上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自性裡擁有無盡的財寶、智慧,我們在「法苑珠林」裡,看到天人的福報,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所需都能化現出來。而在人道的我們,被自己錯誤的見解囚禁在六道中當流浪乞丐。自性裡的財富提領不出來,所以,肚子餓時,只好去討飯。

現在正是時候,修改自己的知見,改變就從當下開始。改變可分從事上改、理上改及心上改。事上改,譬如邪淫是婚姻不好的因,所以,在男女關係上就不做淫亂事;理上改,譬如,古人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因一定有果,要得到好的果,一定要種好的因,了解因果道理後,能循理而為;心上改,在日常生活中,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不怕壞念頭起,只怕不自覺。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惡念要能盡快把它止住,善念要時時增生。我們都是一滴小水滴,渴望流入大海,回歸整體,改過就是這一滴小水滴躍入大海的勇氣,你準備好了嗎?現在正是時候。

牌義:正是時候

 

身體之10---四海一家  我們都是整體,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利他就是自利。

敍述:

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奧修說,我們都來自「整體」,但我們離真相非常遠,所以佛以二諦說法,真諦,跟我們講實話;俗諦,依眾生能了解的方式而說。奧修師父說,所有的知識都是障礙,使用知識,然後拋棄知識,直接進入那個經驗,只有經驗是真實的。但即使是經驗祂的人,也無法用文字來陳述那個經驗。所以,奧修師父設計了113種靜心,讓你有機會去經驗那不可說的。

適惠愚鈍,提供一點經驗,希望有助於你的了解。佛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意思是你真實的身是盡虛空遍法界。奧修說,我們有七個體,肉身體、靈妙體、星靈體、心理體、靈性體、宇宙體、涅槃體。肉身體是具體的,但當能量進入靈妙體時,你就不受肉體的局限,你的靈妙體擴展時,足以去含蓋一座宏偉的廟宇,至於其他的體的範圍就更不用說了。當你達到涅槃體時,你就是虛空法界,你就親證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只是目前迷失在自己的七情五欲中,執著這個肉身體是我,而忘了我們都是整體。

我們都是整體,所以幫助你就是在幫助我自己,利他就是自利。

牌義:一體性、由一體性而生的同理與慈悲。

 

身體之么---心智圓熟  開發智慧是重要的,因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

敍述:

知識與智慧的不同在於知識是借來的、是死的;智慧是自性的顯露,是活的。中國的學問是心性之學,重在開發智慧(根本智),智慧開發後,才廣學多聞(後得智)。根本智是與生俱來,不是從外在學來的,所以,中國的學問重在求「定」,在「定」中顯發根本智,如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根本智開發後,它的作用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沒有學過的東西,但一接觸你就明白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例子,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與法達禪師的故事。驕傲的法達禪師讀頌過三千遍「法華經」,當他去拜見惠能大師時,頭沒有著地,大師問,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事,法達禪師回答,他讀頌過三千遍的「法華經」,大師問他「法華經」在說什麼,法達答不出來,反問六祖惠能大師。大師說,我不識字,所以沒讀過「法華經」,大師說,這樣吧,既然你讀過三千遍,你背出來給我聽,「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當法逹背到第二品時,大師說,好了,不用背了,我已經知道「法華經」在說什麼。經過大師的解說,法達禪師就在那一次開悟了。禪宗由達摩從印度傳來中國,單傳給二祖慧可,再單傳給三祖曾燦,直到六祖惠能大師,座下開悟的就有四十二位,可說是史無前例,後無來者。這是開發根本智的重要。淨空法師不要我們學的雜,要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選定一部經典,十年就只學這一部。此方法,就是在開發根本智。

牌義: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

 

 

 

歡迎流通

請勿擅自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gyana0936407824 的頭像
    agyana0936407824

    鍾適惠園地(分享直覺式塔羅牌,奧修禪卡,生命靈數,奧修靜心的地方)

    agyana0936407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